复杂天气状况下的高“人气”春运,是一场综合性的社会大考。
▲2月4日,在湖南省临湘市羊楼司镇,公路养护人员在进行除冰作业。图/新华社
2月4日是立春,也是2024年春运的第10天,但全国多地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仍在持续。当日10时,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橙色预警、冰冻橙色预警。受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影响,2月4日,武汉天河机场双跑道关闭,武汉铁路多趟列车停运,并公告旅客,不要贸然前往火车站。天气因素对此次春运的不利影响,正在凸显。
此前,中办、国办就印发工作通知,要求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细化落实灾害性天气应对措施,确保交通路网畅通。特别要针对春运高峰,加强调度,及时调配运输工具和人员,将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。
一边是预计90亿人次的大流量,一边是2008年以来最复杂的天气,今年春运之路保通保畅、保安全工作的挑战,绝不容低估。
有人已经被困在高速公路上,也有人因火车、高铁停运、晚点而无法启程……截至2月4日,这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已经影响到安徽、湖北、湖南、贵州等11个省份。而其影响范围之大、持续时间之久,考验的是交通运输系统的运力保障水平,以及各级部门的综合应对能力。
当务之急,要强化交通运输部门与公安、气象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动,加强天气变化与道路通行情况的实时监测、预警和研判,向社会及时释放准确的参考信息,有效指导公众与相关行业合理安排出行计划和运力调度。
考虑到今年春运自驾出行人次占比达8成,极端天气给出行人群带来的影响将更大,高效、精准的交通与天气信息联动发布,对于减少“人在囧途”意义重大。
与此同时,目前在一些高速公路、车站,已出现乘客滞留现象,帮助他们尽早脱困、早日回家,需要加强各部门的应急联动和服务保障。有网友反映,被困在高速公路上数十小时,面临加油、吃喝保暖等问题,相关属地管理部门要快速作出响应。
对因火车和航班晚点、限速、停开而滞留车站、机场的乘客,要协调铁路和航空部门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。一方面,要针对性强化运力保障,及时协调其他出行方式,尽量满足社会需求;另一方面,要格外重视信息周知和配套服务工作,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和基本服务保障不到位而增加乘客的焦虑和担忧。
创新高的大规模春运人流与罕见极端天气的叠加,在综合应对上有其复杂性。但越是存在难度,越要避免应对失当,始终把科学性摆在第一位。
比如,2008年冰冻灾害应对的一条重要经验,就是要避免动辄封路的倾向。因为,过度依赖于封路的方式来避免次生灾害,也将同时大大降低社会的运转效率,加剧人员滞留和物流停滞,从而放大灾害的社会影响。
为此,交通运输部也明确要求,各地要进一步规范省际相邻路段通行管控、路警联动等工作,遇强降雪等恶劣天气避免简单“一封了之”“一禁了之”。
各地除了要根据灾害程度、特点和交通状况,因地制宜地及时制定应对方案,还要重视凝聚合力、协同发力。面对15年来最复杂春运天气,各方都要有“打硬仗”的准备,要把复杂性和困难估计得更充分,避免因“轻敌”带来的疏忽和应对不足。
这要求,各部门和系统要在人员投入、资源配备、机制协调等方面拧成一股绳。如一些高速公路应适时采取警车带道、货车压道、编队通行等措施保障安全有序通行,这有赖于多部门联合支持;另外,春节即将来临,一些行业可能会进入“休假”状态,相关能源、物资的筹措必须要打提前量,避免因其他环节“暂停”而面临需要时供应不足的被动局面。
此外,要树立系统性应对思维。比如,目前在高铁之外,愈发普及的新能源汽车也进入电力驱动时代,确保极端天气下的电网稳定运行,防止出现大面积停电现象,对于保春运之路的畅通越来越重要。
复杂天气状况下的高“人气”春运,是一场综合性的社会大考,也需要有超常规的应对。保障所有人的春运之路平安、顺遂,值得各方全力以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