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近期举办的2023(第二十一届)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,微医国际总裁王阳透露原来公司名字“挂号网”改名为“微医”的原因。
据王阳介绍,腾讯投资了挂号网之后希望改名为微医。“因为每个人都在用微信,我们的梦想是有一天把微信和微医进行打通,每一个人人手都有自己的健康档案,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一个家庭医生、健管师,而且是由AI来代表的”,他说。
用互联网医院打破了医疗服务的空间限制,用AI数字人打破医疗服务的时间限制,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健康档案,还有家庭医生、健管师……微医的这份“蓝图”确实足以引人遐想,然而腾讯入股七八年后,这一切依然显得十分遥远。
微医成立于2010年3月,定位于“数字医疗服务平台”,其前身是为医院提供就医流程优化服务的挂号网,主要向患者提供医生出诊信息、预约挂号服务,并通过医院提供竞价排名等方式获取广告费。
这一盈利模式在多起互联网医疗事故后走向终结,尤其是魏则西事件更是让医院竞价排名机制遭到口诛笔伐。2015年,北京卫计委叫停了公立医院与商业公司合作预约挂号、加号业务。
挂号网靠竞价排名收广告费的商业模式显然已经走不通,幸而腾讯及时出手。2015年9月,挂号网在获得腾讯投资后升级成微医,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,即乌镇互联网医院,展开线上问诊业务。
随后微医在线上问诊业务的基础上开启了多元化业务的探索,并导入健康保险体系,欲打造互联网版的美国“凯撒医疗集团”。
2020年4月,微医进行了一次组织架构调整,组建了微医药、微医疗、微医保、微医械、微医云五大事业群。不过目前来看,微医核心仍聚焦在问诊上,并延伸出电话、图文、视频、会员等不同付费方式。
线上问诊具有便捷高效的优势,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。然而在实际施行过程中,线上问诊模式依然存在诸多难解的“痛点”。
线上问诊原本想通过互联网打破的时间空间限制,然而这也成为了其进一步发展的束缚。由于只是线上问诊,所以医生也仅能“问”和“望”,最多只能看患者舌苔、脸色,以及听患者描述当前症状,这将限制了医生的判断。
所以,当互联网问诊只提供“参考性意见”后,消费者往往回归线下就诊。这样一来,线上问诊倒成了“无用功”。
在医疗服务中,医生问诊的收费本来就不高,再经过平台收费后,医生在互联网医疗平台获得的报酬更低。这也导致互联网医疗平台很难吸引优秀的医师资源入驻,而这将会导致问诊质量的下滑,接而影响患者就诊体验,由此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。
线上问诊的诸多痛点决定了其“用武之地”可能局限于感冒发烧等小病小痛领域,微医庞大的商业“蓝图”遭受考验。
从微医的财务数据来看,互联网医疗这门生意确乎并没有想象中美好。据微医2021年递交的招股书,2018至2020年,微医分别实现营收2.55亿元、5.06亿元、18.32亿元,但同期分别亏损40.52亿元、19.37亿元、19.14亿元,累计亏损79亿元。此外,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-7.09亿元、-8.58亿元、-9.41亿元,三年合计净流出约25.08亿元。